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福智慈善基金会及中西文化艺术协会将于4月2日至14日合办“《b>中华文化瑰宝: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展览展出43件来自世界最大佛教经卷博物馆“云居寺”的珍贵宝物。云居寺“三宝”:石经、纸经及木经,逾千年历史,首次亮相香港,部分原石经拓本更属全球首次展出。
展览将于浸大李兆基传理视艺大楼高鸣镛展览厅举行。今日(4月1日)开幕典礼上,浸大校长及校监韦奕礼教授联同主礼嘉宾福智慈善基金会主席林怀邦先生,以及中西文化艺术协会创会副主席周伯展先生一同主礼。
韦奕礼教授于开幕典礼上表示:“浸大作为亚洲历史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一直致力推广中华文化和传统。透过研究和教育,大学帮助世界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浸大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着重文化传承与发展。大学不遗余力推广香港成为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汇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林怀邦先生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样,都对能把中华文化瑰宝带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在浸大展出而感到非常自豪。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和公开展示,将房山石经‘坚韧不拔、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公众,从而确保千年中华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周伯展先生说:“本会致力推动中西文化艺术发展,今次能够首次在香港展出这批珍贵文化遗产,将博物馆的文化瑰宝活化起来,深感荣幸。这批瑰宝鼓励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此次展览将让世界更加了解北京的房山,让全球共享房山石经文化,令世界各地人士感受其古朴魅力,体会人文精神。”
立体呈现云居寺的历史文化价值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始建于隋代高僧静琬大师之手。静琬大师鉴于北魏及北周灭佛时期,纸经及木刻佛经大量被毁,而石刻佛经得以保存,故将佛经刻于石经板上,用以传世弘法。刻经活动延续至明代,跨越六个朝代,历时千余载,共刻石经14,278块,并有纸经22,000余卷、木经77,000余块,云居寺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有“北京敦煌”之美誉。
展览围绕云居寺千年刻经历史,分设“云居寺历史”、“石刻大藏经”、“云居寺国宝”及“宝地英才”四个主题,探讨云居寺的创建、刻经历史、宝物珍藏,以及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展览采用展板、展品、图文、摄影及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旨在推广中华文化,增进公众对精深石刻经卷文化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
香港浸会大学展出的珍贵宝藏包括43件来自隋、唐、辽、金、元、明、清及现代的石刻佛经、纸本佛经和木刻佛经。展品中包括17件原石佛经拓本(由石刻佛经拓印而成的纸本拓本)。同时还将展出装裱好的石刻佛经纸本拓本。此外,还设有互动区域,供访客体验木刻佛经拓印,感受中国传统印刷技艺的魅力。佩戴虚拟现实(VR)眼镜的访客还可以近距离浏览中华文明瑰宝——莱阴洞,这是房山石刻佛经的起源地。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将组成导览团队,用粤语或普通话为访客提供导览服务。对参观展览感兴趣的团体或组织可提前预约,以便优先入场并安排导览。